主題分類

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作品】Collecta 1/35 扶綏中國上龍 Sinopliosaurus fusuensis製作誌(二)

↑照例三連:純黑、深棕、紅丹三色底漆補土噴罐弄出打底基本色。



這個時間點還沒決定好整體花紋該長怎樣,處於一邊噴底漆補土找瑕疵、一邊構思的狀態。
接著開始動用噴筆,分別用硝基漆茶色、透明橘、橙黃色營造漸層,合理地去構築色塊明暗。
↑隨意棚拍驗證一下,感覺還行。

此時本來想要單純以橙色系跟黑色系為主,弄出「箭毒蛙」的感覺。
↑做到一半廢棄的箭毒蛙塗裝。

淺藍色部份是輝柏的隨意貼黏土,可以自由塑型出想遮蓋的區域形狀。

在後續步驟忽然想來點大膽的、嘗試不靠遮蓋就能用噴筆創造大面積的基準色分色,於是計劃有了更動 也差點因此毀模爛尾
↑差點爛尾的理由:下腹部調色與想像有落差。

下腹部採用棕色系的特殊色「土草色」,是當年買來塗裝履帶的顏料,混以大量深海灰,試圖做出「灰中帶褐」、類似PAPO諜照的感覺。

結果一混之下大爆炸,變成了預期以外的綠色系色調…(撓頭)只能硬著頭皮修改配色計劃。
↑很接近最終定稿的遮蓋照。

本階段詭異的外型被圍觀群眾吐槽:「大將軍,你的龍身上貼了好多膏藥啊」。

坦白講,在噴下一道基本色前,自己也沒信心最後會呈現怎樣的成果…。

↑拆完遮蓋,所幸跟想像差距不大。

最後一道基準色採用「德機座艙灰」打底,這個顏色長期被用做模擬純黑的替代色,是一種非常深的灰色;接著又用了兩款美國海軍籃往前者內部兌色,根據受光面的不同,調整出色差。

像這樣用遮蓋做出來的分色,常見於要製作「硬邊迷彩」的技法,好處是過程非常保守,不太容易犯錯,不必擔心手抖或炸噴筆的問題;缺點則是因遮蓋時的條件限制,紋路容易流於生硬呆板,且不利於模擬生物體上花紋的漸變,因此後續加工絕對是必要的。
藉由筆塗充分稀釋的硝基漆顏料(漆杯中的資源再利用)與乾刷上壓克力顏料,可以勾勒出自己想要的紋路,以及營造出更豐富的漸變色。
利用Zippo打火機油稀釋油畫顏料(土黃)製作突顯皮膚紋路的滲線液,再用白與檸檬黃來創造濾鏡效果,藉以柔和軀幹處不同色調花紋間的過渡。
(上與下)勾勒完陰影、突顯反光面的狀態。
最後再用油畫顏料描繪陰影與反光,並將部份噴塗階段力所未逮的細節用奇異筆筆塗,例如爪子與眼球等部位後,大致就完成了。

這兩張照片刻意在採光很差的狀況下拍攝,目的是檢查各個人造的受光面與陰影區是否已然營造出足夠充分的立體感。

可以看出肚皮部份,在經過效果強化後,已產生了相當顯著的「鼓脹」感,蜥蜴的感覺就跑出來啦。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