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測評】Safari 2012年版 1/35 角鼻龍 Ceratosaurus 開盒報告


↑Román García Mora的角鼻龍復原圖

角鼻龍生長於侏羅紀晚期,在此一時期獸腳類恐龍尺寸明顯增長,而在此時期登場的角鼻龍,也成為肉食恐龍走向大型化的指標物種之一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角鼻龍頭骨化石

角鼻龍屬於知名度極高的恐龍,第一原因當然來自於其醒目的鼻角,帶給萬千看圖鑑與童書的孩童「很強!」的感覺(對,其中也包括當年的我)。

再者,得益於其甚早被人類所發現,且化石標本十分完整,所以帶給大眾的衝擊力非常大。

因此在19世紀的文獻與作品中,角鼻龍是作為地表頂級掠食者的形象登場;直到更加巨大的暴龍類等物種陸續出土,角鼻龍的大boss光環才逐漸淡化。


↑電影《史前一百萬年》角鼻龍劇照
1966年電影,裡面的角鼻龍大戰三角龍的橋段極其經典,但是科學性完全可以忽略...(炸)。除了時空錯置外,恐龍的尺寸也過於巨大,簡直堪比機動戰士。
 ↑已故恐龍插畫大師查爾斯.奈特(Charles Knight)的經典角鼻龍復原圖

-------------------------------------------------------------
本次開盒的主角:Safari在2012年出品的角鼻龍,可以算是該廠的野心之作(我猜的)---因為當時市面上像話的角鼻龍量產品,基本上一個都沒有---氣勢如日中天的PAPO還未染指此題材(要等到2017年),Rebor跟I-Toy還沒投胎,Collecta恐龍作品還在比慘狀態,Battat的經典角鼻龍又斷貨已久矣。

因此,當從卡內基系列恐龍起步就奠定「重視科學性」地位,2007年〜2010年代初強作輩出的Safari宣布要推出角鼻龍時,不少洋大人是欣喜雀躍的。

然而隨後產品上市時,徹底解釋了事與願違是何種概念。

先上全身照,姿勢...微妙,但論科學性來說,完全沒有問題。光是有做到「尾部昂起不拖地」(但付出了代價,腳大)、「骨架端正不玩具」,已經勝出(當年)很多恐龍量產品了。 

左側全身照,可說是本款最漂亮的角度。

兩張全身照下來,相信各位看倌已經看到了幾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點。

首先是晦暗的塗裝,導致拍照時極不上相,細節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糊成一團。

Safari的塗裝曾在前述的黃金年代達到一波巔峰,體表顏色的漸變(在那個價位下)十分自然,甚至足以跟日系產品分庭抗禮,然而這一優點到角鼻龍出品時已大不如昔。

可以看得出產品的色彩指定還是很有想法的,在產品上規劃出一定的色差,喉部的猩紅色也體現模仿現生爬蟲類的
威嚇/警戒」的巧思---然而再多的用心也敵不過品控大爆炸,大概是從這年開始,買Safari產品變成很吃人品,每個成品的水準端看工廠小姐姐的心情,最好還是現場挑選比較保險。

另一個問題是大腳問題很明顯,為了提供全長20cm級的身軀雙足站立的能力,腳掌無可避免地被誇張放大,這也是本產品造型上最為人詬病的地方。但用心之處也是有的,腳背的鱗甲細節有做出來。

獸腳類恐龍玩具的
科學化」復原過程,很無奈地都會碰到大腳問題,想迴避的話就不得不擺出奇怪的姿勢,來湊巧做出三-四點接地,要不就得加上地台---Safari在2017年產品南方巨獸龍上自帶地台的嘗試就很成功。
 
頭雕,型跟細節都很符合化石的解剖,耳孔沒有漏失掉,壓迫感也掌握得很好,牙齒可以看出盡力做出如化石般「彎刀」狀的特徵。

但角鼻龍在此比例下尺寸不夠大,因此牙齒整個糊爛成一團;下顎的拼裝接縫也過度顯眼,問題是這並不是嘴部可開合的產品呀,簡直完全不能忍,日後一定得修orz。



背部與尻尾細節,一排排突起的棘稜(皮內成骨)使之強烈彰顯出「我是爬蟲類」的特徵,大好評。

↑最後附上Welly的賓士W123當比例尺。

值得注意的一點:大約從這年起,Safari小尺寸的恐龍,皮膚細節開始大量用「大小不等的圓點」的形式來呈現鱗片細節,走向符號化(抽象)呈現細節之路,早年強大生動的裸皮質感被揚棄,非常可惜。


總結:

Safari 2012梯的古生物產品,可謂該廠由盛轉衰的先兆,這批身上隱約透露的各種打混感,在日後會陸續沿用到未來商品中。

回到角鼻龍本身,Safari賦予他不錯的底子,20cm的總長,從1/35來看,符合物種平均7公尺的體長,加上合理的身體結構與王道向的博物館風格站姿,使他成為比例黨的選項之一。

至於暗沉的塗裝、爛牙、大腳、下顎大縫等缺憾,在NT$390的低價下基本可忽略,這些在動手黨面前都不是問題。

只要把它看成是四張紅有找、比例又合適的白模,心態上就會舒適很多(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