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顯示具有 隨想雜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隨想雜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隨想雜談】豬年話豬

「豨」這個字,一般人可能對其感到十分陌生,其實就是「豬」的意思。

在古代,豬的形象與現今可謂大不相同,馴化的家豬尚未普及,成群野豬仍在四野遊蕩;不受控制、體型龐大的野生豬群,對於早期人類而言無異於頭疼的猛獸。

↑狩獵季被獵人射殺的野豬,如果在冷兵器時期,這種體積的巨獸絕對沒有人敢掉以輕心。
圖源:TAURUS SAFARI。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隨想雜談】如何簡單修「圓鱗」?

廉價塑膠玩具的原罪:分模線,可說是把玩時相當令人掃興的存在。

任何塑膠模型/玩具一旦進入「量產」,其生產工藝絕對不脫「先開個模」進而「塑膠射出成型」的流程。
↑塑膠射出超簡易原理圖,上下模具夾合處就是分模線容易現形之處。

為了確保大量生產過程中模具的耐久度,所以模具通常是鋼或銅等硬質的金屬材質所製造。

而GK模型由於採用柔軟、具彈性的矽膠模,較單純的大塊零件有機會單向鑄造後,直接「原路」拔回去,這就是為什麼雕像先天保留細節較強的原因之一。



 ↑即使造型複雜如哥吉拉、材質易碎如寶麗石,依然可以分成少量大塊件,再整個從矽膠模具中拔出,省卻大量拼接線與分模線的問題,GK保留細節的優勢可見一斑。

但塑料射出件則不一樣------在這些堅硬的鋼模內注塑、固化完成後,是絕對無法從裡面「硬扯」出來的。

模具設計者必須將整組模具預先分割為數塊,再向設計好的方向「拔模」,才能將塑膠零件從模具中取出;而各塊模具拼接之處,難免會有些許的縫隙,注塑進去的塑料滲入其中,就會在注塑件表面上留下一條細線般的印子,這就是「分模線」,是十分常見的工藝瑕疵。

↑頸部清晰可見的那條線就是分模線,圖為NECA 1994哥吉拉。


↑即使以景品水準較佳聞名的Taito,2019新品初音未來的小腿處依然可見分模線痕跡(雖說不算很明顯啦)。

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

【隨想雜談】「最大恐龍」變變變

恐龍自被科學化記載起,迄今已超過三個世紀,有個「大」哉問始終縈繞在眾人心中:「恐龍大則大矣,但究竟能大到何等境界?」

🔺認知的起源

↑書還在...但是即使是精裝書的硬殼,在小孩的魔爪面前依然不堪一擊=.=(兇手絕對不是我)。

唸幼稚園期間,正是兒童圖書黃金年代;家長訂閱《國語幼兒月刊》的同時,書商一併附贈了精裝硬殼書:《珍稀世界:恐龍》,這本由台博館研究員賴景陽先生背書寫序的啟蒙寶典,開啟了我對恐龍認知的大門。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雜談】來跳塗裝坑吧😋

↑科博館的長棘龍模型,由於種種條件限制,固定展品的更替始終是比較有限的,久了以後難免有引人疲乏之嫌。


前些天與常常在亞洲各大博物館啪啪走,也承蒙他轉賣F社戟龍給我的朋友ANDYBABY聊到:「恐龍/恐龍藝術品/博物館文化」在台灣似乎不盡理想的現況,對方對此感到有些難過,總希望能夠有些改變。

雖然這算是有點嚴肅的議題,涉及到不少結構性問題,不過個人一些建設性(?)的想法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