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chard Bizley繪製,K-T滅絕事件的瞬間。
前景是在岩縫陰影中求生存的早期哺乳類,背景是當時地球上的優勢生物:恐龍,以及墜落中的火流星。很多人認為K-T滅絕事件後,哺乳動物便迅速填補了恐龍消失的空窗,成為地球的霸主---這個「想當然耳」的觀念其實很有問題。
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終焉,K-T滅絕事件(K-T extinction),勃發。
破滅的火流星劃破虛空,撕裂氣流,墜落在墨西哥灣。這一轚徹底改寫了地球史,也終結了恐龍統治地球逾億年的王朝…嗎?
↑大眾對動物園的既有印象,圖為達拉斯動物園。
人們往往「因看見而相信」,導致很容易被既有印象影響推斷;好比說現在的動物園裡,形形色色、身軀或大或小的哺乳類動物漫步其間,總是最吸引大眾眼球的一群。
正因如此,「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迅即快速分化,取代了恐龍生態位,進而成為地球主宰」的推論,似乎就顯得很有說服力。
↑Jay Matternes繪製的《新生代的北美洲》,呈現被哺乳類所覆蓋的北美大地,此情此景想出現,還要等很久很久…。
然而這個論點事後被證實是錯的,因為「恐龍根本還沒滅亡」(咦?)-----事實上,牠們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孓遺於地球上,存在於你我周遭...
...甚至是餐桌上。
最近金拱門以雞肉為主軸的行銷圖,講著講著都餓喏...。
那就是鳥類。
透過對近鳥型恐龍(Paraves)的考古發現,連結了鳥類與恐龍的橋樑,甚至可以更直白地說,鳥類本身就是恐龍的演化支中,唯一殘留至新生代的支流。
↑PNSO在今年出品的小盜龍(Microraptor);中國大陸發掘的大量近鳥類恐龍,成了連結恐龍-鳥類演化樹的重要鍵結。
恐龍滅絕以後,立刻享受到「進化紅利」的並非哺乳動物,而是現今被普世稱作「鳥綱」的「鳥型恐龍」們。
在恐龍橫行時期,近鳥類、鳥翼類恐龍受到這些巨大「爬蟲類」同宗們壓抑,尺寸一直都限制在與當今禽鳥相當的狀態。
↑口中刁著始祖馬的冠恐鳥,2001年BBC紀錄片《與野獸共舞》劇照。這種活躍於始新世北美洲的大鳥,是新生代初期地面上的優勢物種,在劇中可說是王者般的存在。
例如遍佈於亞、歐、北美洲的冠恐鳥(又名加斯頓鳥、戈氏鳥Gastornis、或不飛鳥Diatryma),以及南美洲的駭鳥科(Phorusrhacidae)等巨大的、不會飛行的鳥類;這些體型大如恐龍的肉食性巨鳥統治著牠們所處的大地,早期哺乳動物在這群大怪鳥的巨喙與利爪下只能瑟瑟發抖。
↑查爾斯.奈特大師所繪製的恐鶴(Phorusrhacos),屬於駭鳥科的一員,雖然名字有個「鶴」字,但跟現生的鶴沒什麼關聯。駭鳥的生命力比起北半球的冠恐鳥們頑強得多,家族成員們在地球上存在超過六千萬年的時間。
雖然冠恐鳥科跟駭鳥科外觀十分相似,尺寸也旗鼓相當,甚至連出現的時間都差不多,但兩者其實沒啥血緣關係。
↑現代的陸塊在兩億年前的分布關係,北半球各洲位於勞亞大陸(Laurasia),南半球陸塊則屬於岡瓦那大陸(Gondwana)。
由於勞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這兩塊超大陸在侏儸紀分家,造就了後來南北半球生物群截然不同的走向------這兩群從來沒能碰頭的一方之霸的命運也是如此。
冠恐鳥們在北半球揚威一時,可是挑戰隨之而來。
↑↓上圖,查爾斯·奈特所繪製的父貓(Patriofelis,肉齒目);下圖,同為奈特所畫的中爪獸(Mesonyx,中獸目),這些肉食哺乳類在4500萬年前大型化的時間點,恰好與冠恐鳥步向衰亡的時機重合。
北半球的哺乳動物迎來了大型化的趨勢---巨大化的肉食哺乳類------變得更大更強的肉齒目與中獸目陸續登場,嚴重侵害了這類不飛鳥們的生存空間;冠恐鳥在生存競爭中敗北,於4500萬年前宣告滅絕。
但是南半球的局面就完全是另一種光景了。
岡瓦那大陸遺世而獨立,像樣的肉食性胎盤動物沒能在南半球出現,有袋目肉食動物的尺寸也始終沒能突破性發展,這樣的條件使得駭鳥科在南方的「最強」地位牢不可破,族群也枝繁葉茂。
↑動物地理學大事件:南北美洲物種大遷徙,面對熊科、犬科、貓科等食肉目猛獸大舉南侵,駭鳥不僅成功站穩陣腳,甚至還突破了中美洲的天然屏障:雨林,成功入侵美國南部。
即使是到了300萬年前,巴拿馬地峽讓南北美洲相連起來,造成了南北美洲物種大遷徙;面對北美洲大舉入侵的猛獸,駭鳥壓倒性巨大的尺寸依然使其與之頑抗了上百萬年,甚至成為南美洲少數「北伐」成功的南美猛獸------駭鳥科的泰坦鳥(Titanis)踏上長達1100公里的征程,入侵北美洲,衝擊了當地生態平衡。
↑向北美開拔的泰坦鳥,將會讓北方原先耀武揚威的食肉目們體驗「恐龍再臨」的夢魘;圖為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駭鳥》劇照。
只是駭鳥再強,也扛不住大自然的威力;六千多萬年的族裔霸權史,在180萬年前的更新世正式畫上休止符。
早期的研究認為駭鳥在哺乳動物更具智慧、採團體戰的攻勢下雙拳難敵四手,進而遭到淘汰。新的研究則顯示,與駭鳥同期消失的物種中,也包含多種哺乳動物,兇猛如貓科亦有多種物種步向絕跡。
合理推斷,駭鳥與這批生物很可能在一波氣候變遷中,棲地環境同時遭到了毀滅性打擊------這往往是頂級掠食者絕滅的主要原因,反而尺寸較小、認知上「較弱」的物種得以留存。
到了現代,巨大且不飛的肉食鳥已成往事,但是生態位不同的「小」陸行鳥們依舊欣欣向榮。
↑迷你版駭鳥:叫鶴,雖然長得有點像鶴,但血緣上跟隼型目等猛禽更接近(圖源:Michael Noonan PHOTOGRAPHY)。
在南美,駭鳥的同宗,同屬叫鶴目的肉食陸行鳥:叫鶴科(Cariamidae),仍然是草叢中小動物們最懼怕的存在。
↑走鵑奔跑圖,活像是隻小恐龍;他們的習性雖然跟叫鶴雷同,但是血緣關係很淡薄(圖源:Lee's Birdwatching Adventures Plus)。
而北美洲方面,不善飛行,急馳起來卻健步如飛的走鵑(Geococcyx ),也藉由一次次將獵物拋飛並扣摔在地的暴力狩獵方式,讓我們在現世依然得以見識到「恐龍時代」蠻荒歲月的餘韻。
------------------------
Collecta在2011年推出了非常冷門的古生物:駭鳥科-竊鶴屬唯一的物種,也是恐鶴亞科尺寸最大的品種:卡林肯竊鶴(Kelenken),一出品就玩家們大感意外…以及紛紛吐槽。
↑↓側面照,非常有RPG奇幻魔物風味的造型,卻是真實存在過的動物。
首先講述意外的部份------很多人看到此物的第一反應是「這玩意是什麼鬼?」;畢竟駭鳥們雖然兇暴非常,可名氣較之恐龍卻低落許多,更別說是「駭鳥中一個名字叫竊鶴的物種」了。
大大的腦袋與短短的雙翼,讓牠們的造型顯得很…那啥,呃…很卡通。
在C牌恐龍產品線品質參差不齊、造型土炮的時空背景下,認真做的竊鶴容易被不明究理的人誤以為是在胡來,或是硬要跟風「羽毛恐龍」浪潮之類的,殊不知竊鶴確實就是長這副模樣啊😂。
↑↓頭雕細節,也是槽點來源,但是事後很多吐槽者會發現自己錯了(包括我自己)。
吐槽者還有一個噴點:頭雕,不少玩家對冠恐鳥/駭鳥早有概念,這群人裡面很多是看過《與野獸共舞》的冠恐鳥跟駭鳥而建立了初步印象。
特別是前者戰斧型的巨喙在劇中的表現,讓觀眾的印象尤為深刻,不少人覺得「不飛的肉食鳥就應該長這樣啊!」(我也這麼覺得)
反觀本作超巨大的腦袋瓜子,搭配長得不像話的長嘴喙,觀者無不喟嘆:「做殘了啊!毀題材啊!C牌你在搞笑啊!」
實情又是如何呢?
↑啪啪啪打臉時間,竊鶴的腦袋真的長這樣…。圖為竊鶴頭骨發現者Guillermo Oscar Aguirre Zabala與標本的合照。
很大一部份的人其實弄不明白:冠恐鳥跟駭鳥根本沒啥血緣關係,因此駭鳥們的嘴喙本來就較前者修長,勾喙更加明顯。
再者,竊鶴其實是個很「新」的面孔。
距今20年前的1999年,時年15歲的發現者在「離鄉間火車站僅100米內」的荒地上,撿到了近乎完整的竊鶴腦袋化石碎塊(謎之強運!)。
接著幾經研究,直到2007年才正式發表「卡林肯竊鶴」為有效種,此時《與野獸共舞》已收播6年矣,很多過去我們看過的書籍出版日更遠早於此刻,當然不可能載入這神奇的大鳥。
不過,從這個物種僅僅公開四年,就將之產品化的例子來看,足可展現C牌選題材的嗅覺著實敏銳。
↑這一幕可能是無數史前動物生前所見到的最後一個畫面…。
竊鶴的大頭雖然看起來很滑稽,但是破壞力不容小覷;這個「史上最大的鳥頭」在頸部上下擺盪驅動下,就像是柄超大號的鶴嘴鋤,足以狠狠砸爛獵物的腦殼,或是將小型獵物銜起、拋摔,堪稱鳥間凶器。
本作的嘴喙因為開模角度關係,正中央有一條收縮痕,當年的C牌藏模具瑕疵的能力不比今日;不過也有可能是廠商覺得沒多大的修飾必要啦。總之不是多難處理的問題,動動手就能修正。
竊鶴所屬的恐鶴亞科擁有強健的大長腿,如同今日的非洲鴕鳥,可以提供竊鶴絕佳的長跑能力------通常哺乳類獵物會先被累癱,逃跑途中還得面對竊鶴居高臨下發起的啄轚跟反覆衝撞,整個過程只能說是非常絕望了。
本作的腿部為了實現站穩,腳趾沒能做得跟「實鳥」一樣細,但瑕不掩瑜,細節方面算是可圈可點;脛、趾正面的鱗甲,以及小腿後側佈滿圓形紋路的裸皮,在在都顯現了鳥足應有的特色。
↑強健的雙足也是竊鶴的殺器之一,其踢轚威力足以踹斷牛骨,撕抓能力堪從劍齒虎身上扯下一塊肉。本作右脛前方有道分模線,條件許可的話建議還是修正一下。
↑有意思的是,後腿卻有手工修整過分模線的痕跡,在好處理的地方,品控還是有放心思的。
題外話,如果駭鳥依然存活,在各種哺乳動物面前,這些巨鳥們到底是種什麼樣的存在呢?
↑早更新世出現、至今仍分佈在北美大陸的美洲黑熊,有可能與駭鳥們打過照面,尺寸差距一目瞭然。
↑現在遊蕩在南、北美洲郊外,面對熊與狼群依然不落下風的野豬,是後來才被人類所引進的強勢外來種。如果駭鳥還存活於世,野豬應該也會很懷疑豬生。
--------------------------------------------------
🔺結語:
作為「史前怪鳥」們出現在PVC成品中的先聲,C牌繳出的成績單堪稱及格。
首先,題材跟比例的選擇值得稱讚;在本作出現以前,想買到這類物種的大貨已經很困難了,更別說是要買到「正經的」、不特別走型的產品。
BTW,在本作之後,想買到其他駭鳥還是很困難(炸),C牌竊鶴至今依然是市場上最好買的駭鳥科大貨,而一些有放在心上的小細節,則證明當時的C牌已開始向好的方面前進。
↑↓注意翼尖的小爪子與毛茸茸的體表細節雕工,勾爪可以看出是從恐龍繼承而來的特徵,有可能在獵捕大型動物時作為輔助。
2011年的C社還沒有進入比例暴走的階段,因此商品標示的1:20比例,對比生物諸元後完全沒問題,可以跟市面上多數古獸與現生動物共同展示或組場景,而不顯得突兀。
本作在品控方面頗有意思,雖然模具的開模沒有近四年的產品那般成熟,但是從工序中進行補救(工廠小姐姐手工修正)的努力,玩家看得見。這種好現象代表他們也開始重視品牌形象,而不自滿於只是個「能生產廉價子供向動物玩具」的廠商。
這款竊鶴配色上比較單調,算是C牌通病吧,但也是運用了一些模型技法來增加可看性;在黑色的底色上,用棕、灰、白、藍乾掃,突顯羽毛細節,看久了其實還挺耐看的;玩家如果不喜歡這配色,要重塗也不會心疼。
最後是價格,100人民幣有找的價位,就能買到一款羽毛細節豐富、姿勢乖張又霸氣的大傢伙,現階段還有題材獨佔的優勢,推薦給想為自己的新生代古獸群增添一個「鳥型恐龍」的玩家😉。
讚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