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白堊紀前期英國與伊比利半島的重爪龍(Baryonyx),被分類於斑龍超科的棘龍科。
進入正題前,咱們先提提「斑龍」。
「斑龍」這個名詞一說出來,很多男性同胞會露出尷尬的邪笑------這名字與明代醫學家徐春甫先生所編藥典《古今醫統》裡,所載入的滋補藥方「斑龍丸」,恰恰撞名(掩面)。
↑確認方子裡沒有「彩龍骨」後,我們可以肯定斑龍丸跟斑龍沒有什麼關係。
在徐先生故去後的恰好第八十年,影響古生物研究史的大事件發生了。
1676年,萬里之遙的英吉利,一個礦洞中掘出的巨大股骨化石引起生物學家的重視,這塊化石屬於生活在侏羅紀的大型肉食恐龍:斑龍(Megalosaurus)所有。
↑史上第一塊被認真對待的恐龍化石,屬於斑龍的股骨部位,後續恐龍研究的開端。因為充滿惡趣味的造型,斑龍的學名差點被命名為Scrotum humanum...(好孩子不要查)。
這個各種意義上「早期的」------無論是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還是在學術上被記載的時點上-----大型獸腳類恐龍,是史上第一種被科學方式命名的恐龍,也從此開啟了對「恐龍」這類神秘而巨大的古生物之研究熱潮。
早期考古對恐龍完全沒有概念,只能從現生生物上找參考,於是斑龍破碎的化石,在多添了一些其他物種的標本瞎拼兼瞎猜後,復原圖變成這個模樣:
↑ 斑龍舊復原圖(1859年)。
「首如鱷魚,四足伏地;背部高拱,生於水際」,單看文字敘述,會覺得這是什麼恐龍呢?
↑如果說上圖生物的骨骼長這樣子,是不是挺有說服力的? 圖為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藏,重爪龍正模標本復原模型。
↑新考可知斑龍如同其他獸腳亞目恐龍般,後足強健且前肢較小,跟舊復原截然不同,圖出自《Dinosaurs - Living Monsters of the Past》。
現在我們知道,斑龍當然不是這副模樣;而隨著時間推移,到了1.5億年前的白堊紀初期,大前輩斑龍都已絕跡,斑龍超科卻演化出了一批奇特的後裔------棘龍科(Spinosauridae)在此時粉墨登場。
鬼使神差一般,牠們的「龍設」卻開始走上返祖路線------無論是造型還是習性上,都跟過往人們對斑龍的猜想越來越像。
↑Cisiopurple所繪製的棘龍科尺寸比較圖,可詳加觀察本科各物種所共有的特徵。
牠們的口鼻部變得更長,乍看起來神似鱷魚;前肢變得相對巨大,有些種類甚至跟後肢不相上下;脊椎拱起神經棘,導致背後看起來彷彿有個帆或鼓包。
最重要的是,相較於努力往陸地上發展的祖輩,棘龍科們很「反骨」地往水邊跑,開始重拾了捕魚的老勾當,過著與史前巨鱷們搶魚吃的漁獵生活。
↑激鬥!棘龍科似鱷龍(Suchomimus)與巨大的帝鱷(Sarcosuchus)相互威嚇,Raúl Martín繪。似鱷龍跟重爪龍長相十分雷同,關於兩者是否為同一物種的爭論一直沒停過。
--------------------
↑2019 PAPO全新金-科學棘龍,這張照片掀起了今年棘龍大戰的序幕。
但早就出過棘龍、乃至科學棘龍,還得過獎(2015年)的廠商,該怎麼辦呢?
Collecta告訴我們:自洗棘龍科,還是分分鐘的事;重爪龍,就決定是你了。
↑↓Collecta 2008 1/40重爪龍(上),2007大眾比例重爪龍(下),C牌黑歷史;C牌有個優點值得肯定:太雷包的東西,有機會因為太過羞恥(?)被自洗。
重爪龍可說是棘龍科中化石最齊全的物種之一,完整度高達65%。
拜生活在水邊的習性所賜,有一頭重爪龍在死亡後,被一波大洪水帶來的緻密粉砂岩給覆蓋,使其遺骸在沉積岩的保護下逐漸形成相對完整的化石,這為人們瞭解棘龍科帶來非常可貴的研究資料。
↑圖為根據重爪龍正模標本BMNH R9951姿態進行復原的重爪龍模型,各種完整度較低的棘龍科物種的復原,都不免參考此龍。
許多殘缺不全的其他棘龍科化石在復原時,也會大量參考這具重爪龍標本來進行重建。

↑狂霸酷炫屌炸天的C牌2019年重爪龍官圖,這等造型跟細節,足以將過往各家同題材大貨吊起來打。
C牌的東西一直有個好處,就是官圖通常亂拍(爆),往往預告一出有口皆呸,但買到時的驚喜感超乎預期;大多數買家也都做好官圖看看就好的心理準備,直到2019重爪龍預告的出現------
------霧草!這雕工!這姿態!這塗裝!這是C牌?!(破音)
↑Collecta 2019版重爪龍,標準照角度。Well...現實與期待的差距一目瞭然。
到了8月,眾所期待的C牌大貨陸續鋪貨,重爪龍也在這批次之中;貨品到了消費者手中後...好唄,只能說C牌還是那個C牌。
塗裝的水準其實跟過往產品差不多,沒有特別進步,也沒有劣化;體表細節跟官圖逐個對照,也都有對應。
只能說C牌這次在拍官圖時用了點小心機,不僅樣品請專人重新精塗過,甚至安置可動嘴的拼接痕跡也都進行修整、重雕細節,讓官圖詐欺了一把ㅍ_ㅍ。
↑↓左右側視圖,背部特別拱起的鼓包,是本作一大特色。
本作承襲同廠兩個重爪龍舊作的「執著」,背部依然有著鮮明的隆起。
這個科學化的還原反映了棘龍科普遍的特徵:脊椎上的神經棘格外突出,讓背後彷彿隆起一座肉峰,可能用來調節體溫,也有可能是物種內視覺識別用。
↑↓斜上方視角,本作有個離奇之處,就是照片非常難拍…我在拍攝過程不斷修正燈光,但就是很容易拍糊,有可能與極端的(長身軀、窄體腔)身形比例有關,很難抓到合適對焦。
動作設計上採取非常穩健的「博物館站姿」,這種姿勢永遠是最耐看的姿態,不怒自威。
從吻尖到尾端近乎打直,全長26.1cm(非順彎),要視為1/35(9.14m)或是表定的1/40(10.44m)均很合理,可以跟市面上常見的主流比例搭景。
↑頭雕細節,與標誌性的巨大前爪。注意魚食性恐龍特殊的嘴型,以及喉部因為要安裝可動嘴所留下的零件拼接線。
重爪龍狹長的頭型在此頭雕完整呈現,額上功能不明的「角」也沒有錯失;魚食性動物特有的勾嘴清晰可見,結構就像是現生的鱷科與海鷗,能夠防止滑不溜丟的魚類逃脫。
↑↓上:鱷魚,下: 管鼻鸌,棘龍科的嘴型與這些動物有異曲同工之妙。
↑重爪龍的巨爪尺寸可觀,爪長可達30cm,據信功能如同棕熊一般,在漁獵時將魚給拍擊到暈厥,或打上岸。
上頷前段的鼓包中滿佈神經叢,是搜捕硬鱗魚等水中魚類時的探測機制;而鼻孔位於鼻樑的上方,讓牠在將吻部尖端插在水中感受魚群回波時,仍能保持呼吸。
↑沒剪乾淨的湯口,不應該啊不應該…。
在這裡要吐個槽,為了安裝可動嘴,喉嚨有一大塊分件,用來容納下頷的絞鍊,零件大縫什麼的可以接受,這算是必要的犧牲,但是...你的注料點(湯口)好歹剪乾淨行不行(๑•ૅω•´๑)。
對外型有要求的話,勢必要補縫+打磨+重補細節,真是有買PVC買出GK(白模)的謎之購買體驗。
牙齒的問題,很多人反映說略糊,這點在牛龍文中也吐槽過了,果然是同梯產品...。
請C牌快回想起自己在做小行走棘龍時,呈現美麗細牙的大能吧,你們是辦得到的啊。
↑足部特寫,地台加持下完全沒有大腳病的煩惱。
本作跟同期出版的2019牛龍一樣,自始就配置了專屬地台,這讓獸腳亞目為了站穩而常見的「大腳」毛病不復見,照樣能用還原度高的小足踝站得穩穩的。
↑↓側後方人眼視角,壯麗感滿點,可是塗裝很出戲…。
體表細節很明顯是向鱷魚靠攏,背脊豎立著骨板,一顆顆皮內成骨的數量也特別多,算是滿足人們對其「似鱷」形象的浪漫想像;圓點構成的鱗片序中有亂,足夠細小,重塗以後應該會很好看。
-----------------------
↑↓Favorite重爪龍標準照,側首咆吼、俯視下方的雄姿,徹底展現「溪流王者」的堂堂威儀。
Favorite重爪龍是C牌2019年版預告前,量產品內評價最好的存在,但是擁有者卻很少------沒辦法,會場限定版,不貴,但不靠人跑單幫根本買不到。
↑荒木一成先生。
本作屬於F社走平價路線的Softmodel系列,雖是限定版,但並沒有在價格上耍流氓。
原型依然由熟面孔:荒木一成大師操刀,手工形塑的原型是他拿手絕活,總是比電腦輔助設計的產品要多上幾分靈動。
↑1998年荒木大師所製作的重爪龍雕塑,大致考證已有模有樣,但稍嫌嫌落伍,只是別忘了,作者可是會不斷進化的...。(圖源:荒木一成の恐竜模型の世界)
本作並不是荒木第一次跟重爪龍打交道;早在1998年(本作20年前!),他便塑造過本物種的GK原型,當時就已經掌握前、後肢的正確相對比例,這次重新面對同題材,當然就駕輕就熟囉。
↑↓頭雕細節。超越舊作的革新:漂亮的魚食性動物勾嘴詳實呈現,牙齒其實沒有做到顆粒分明,但藉由塗裝的障眼法,讓觀看者產生「這牙口真棒」的錯覺。
↑↓側視圖,棘龍科雖然體長都不短,體腔卻很窄,體態普遍修長,這樣的結構能否獵殺大型草食恐龍就頗有疑問了。
荒木是一個長期耕耘恐龍原型的創作家,只要有機會再次詮釋同物種,他也不吝於對照新考來予以呈現。
這次的原型,我大膽猜測是參考了聖地牙哥自然史博物館(San Diego Natural History Museum)的電動恐龍,是2013年才完成的復原展品,可以參閱下方影片跟照片:
↑↓2013年四到九月,聖地牙哥自然史博物館特展"Dino Jaws",上:展內的電動重爪龍活動影片,下:展品照,造型跟配色都與F社這款限定重爪龍非常雷同。
本作苦於工藝限制,想在腦袋狹小、齒數又多的情況下確保牙齒射出強度,各顆牙之間難以做到一顆顆分明,所以依然採用日系常見的「一大片+表面浮雕」來表現牙齒細節。
厲害的是,色指在塗裝上發揮巧思,齒縫的顏色刻意採用同牙齦的配色,而不是用塗黑的方式來虛應,所以看起來十分自然,彷彿牙齒真的顆粒分明似的,得實際拿在手上端詳才發現箇中奧妙,連洋大人的看圖說故事測評都被這障眼法騙過(笑)。
↑↓體表細節,沒有刻意去搞細鱗片,而是用荒木擅長的皺褶、凹紋來呈現各部位的質感差異,甚有「手作感」古風,對比C牌產品別有番特色。
本作全長24cm,比C牌稍短,換算成1/35(8.4m)或1/40(9.6m)都甚為合理。雖然比C牌短了點,體腔卻更壯實、更耐看,肚皮飽滿鼓脹,看來剛吃了不少魚😋。
↑↓側後視圖,尾巴的角度非常秀逸,對比C牌繃直的造型來看,又別有韻味。
本作最嚴重的問題是單體站不穩,必須仰賴自帶的地台協助才能站立;但即便如此,在亞熱帶地區的酷暑考驗下,不出一日必然軟腳(趴)
如果發生軟腿的話也不必緊張,也不必太快動用吹風機(這招很危險)或熱水矯正。趕緊把他放倒後,過陣子就會慢慢恢復原狀了。
----------------
🔺結語:
過去市面上想找到一款優秀的重爪龍極其不易;PAPO曾有機會搶得先手,結果端出了謎之「重斯拉」的怪獸樣,讓玩家們有種得而復失的不爽感。
↑造型有點不知所謂的PAPO重爪龍,不講的話還以為是麥法蘭奇幻龍系列詐屍出新品了。
所幸在這二年,幾個廠商似乎是跟侏羅紀世界的風,也可能是「棘龍年」推波助瀾,於是紛紛推出體態較正確的重爪龍;不過在這當中沒有大腳病的,只有C牌跟F社,地台威能真的厲害。
C牌造型大佳,科學性亦兼顧,價格比體積相當的牛龍更便宜,僅129人民幣。惟塗裝依然是罩門,所以買來時最好還是當白模看,才比較不易失望。
最近C牌產品井噴,這可能影響品控,牛龍跟重爪龍都有種虛應故事感,再版過的「獵食暴龍」甚至有整口好牙被塗崩的狀況…只盼他們能夠快點穩住品管囉。
-
↑攜帶科普資料與原型師情報的背板。
F社的重爪龍維持Softmodel系列的一貫水準,造型生動,作為限定版,塗裝感覺更加用心;吊卡自帶背板滿載實用資訊,有助於玩家認識恐龍生態與原型師背景,好評。
本作唯二缺點是軟腳跟「難買」。後者無解,前者最簡單的解法是「不要久放」,想鑒賞時再立起來,否則就要用透明棒協助支撐腹部了。
這兩作還有一個優點:眼睛的尺寸做得足夠小,符合物種該有的面貌。
過去很多小比例的產品為了後續眼睛塗裝方便,很習慣刻意把眼睛加大,導致看起來太過漫畫化,顯得很失真(鱷魚算是最嚴重的);而這兩件作品邪惡的小眼睛則有效避免了這個弊病,值得一書。
兩款的尺寸都符合1/35這一主流比例,物種控跟比例控都不容易犯尷尬症;而且分模線都藏得不錯,不仔細去挑刺的話,基本上不太明顯,誠意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