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自被科學化記載起,迄今已超過三個世紀,有個「大」哉問始終縈繞在眾人心中:「恐龍大則大矣,但究竟能大到何等境界?」
🔺認知的起源
↑書還在...但是即使是精裝書的硬殼,在小孩的魔爪面前依然不堪一擊=.=(兇手絕對不是我)。
唸幼稚園期間,正是兒童圖書黃金年代;家長訂閱《國語幼兒月刊》的同時,書商一併附贈了精裝硬殼書:《珍稀世界:恐龍》,這本由台博館研究員賴景陽先生背書寫序的啟蒙寶典,開啟了我對恐龍認知的大門。
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本書錯誤、過時之處不少,但是拋議題跟下註腳、刺激孩子思考的互動能力卻很不錯。
前文所提的「最大」恐龍究竟誰屬?此書給出了答案:最重才是最大!全長25米,體重30噸以上的「腕龍科」從此坐擁心目中的最大寶座...了嗎?
且慢,文末就被吃書了...賊個「地震龍」是什麼東西?
↑「在那個時空」而言大多尚稱正確的資料,以現在觀點來看問題很多,最大槽點莫過於文末所提的地震龍了。
↑小朋友的正常閱讀順序:圖→標題(通常停在這裡)→小標題→內文;孩童的思考通常不會超過兩段,所以很多人認定腕龍科「最大」的地位就此坐實了,不太會注意到角落的「地震龍」。另補充個槽點:超龍(Supersaurus)其實跟腕龍科血緣甚遠,屬於梁龍科,所以長相絕對不可能是如圖中所示。
---------------------
就在這時,一個熟悉的名詞出現了:EZ-069 SEISMOSAURUS,中譯:超武裝地震龍。
欸,地震龍?!
↑腕龍形象已經被共和國軍RZ-037水戰巨龍(ULTRASAURUS)佔據,帝國軍要打造旗艦級的超大型機獸該使用什麼形象呢------幻之最大恐龍.地震龍是個好點子,龐大的機體滿載砲火,做為最大最強的機設很有說服力。
這讓我重新找回對地震龍的關注。
接著到了2005年,荒木一成為KABAYA食品公司製作了一套盒蛋系列《恐竜コレクション》,在當代絕對是標竿級大作,足以讓過去乃至同期的產品相形見絀。
↑↓荒木一成出手打造的食玩,造型之妙在當時引領風騷,全收集後能拼湊出隱藏大物地震龍更是妙不可言;在當年,還不時興店家幫忙拆好大小全套,想湊齊地震龍極其不易,收集成功的滿足感是現代難以體會的(圖源:カバヤ食品-恐竜コレクション)。
這套作品全五種,包括暴龍(咆嘯)、暴龍(疾走)、三角龍、羽毛恐爪龍、棘龍;最趣味之處在於每個盒玩內都會多一個小零件,只要全收集即可拼裝出全長達30cm的隱藏巨物:地震龍,尺寸在其他恐龍之前有壓倒性的存在感,「最大龍」的氣勢一覽無遺。
---------------------
地震龍的化石在1979年(恰好是雷龍被發掘的一世紀後)被四名青年發現於新墨西哥州的荒原中,他們馬上向當局報告此事,但因為欠缺裝備而無法開採;直到1985年才由大衛.吉列(David Gillette)的考古團隊接手。
↑大衛.吉列出版於1999年的著作《地震龍:大地震動者》,推估突破五十米、且有化石證據的巨龍,讓大眾對恐龍尺寸極限的認知上調到過往難以想像的境界。
1991年,吉列公開發表研究成果:「根據發現的化石部位,我們推估這會是史上最大的恐龍,長度在127英尺到170英尺(41.7~55.8m)、體重可達113公噸,即使是巨大的梁龍在他旁邊也是微不足道!」
這個被命名為「地震龍」的新恐龍,名字由來正是出自對其巨軀產生的遐想:如此驚人的噸位,邁起步來定是地動山搖。
↑明顯是以吉列考證為依據所打造的地震龍骨架模型(位於Two Medicine Dinosaur Center),對照著名的大英博物館梁龍的化石模型(下圖),完全不是同一量級。
然而,地震龍的化石過於殘缺不全,導致吉列在推估尺寸時,必須藉由大量參照過往蜥腳類------特別是構造最接近、結構最完整的賓州卡內基梁龍------才能進行推論。
錯判就在此時發生------卡內基梁龍的化石在重建時混雜了一些其他個體的骨骸,結果尺寸顯然oversize,這讓地震龍的「真正」體型勢必得進一步下修。
↑卡內基梁龍,「地震龍最大傳說」的間接推手之一(Josh Franzos攝影)。
此外,吉列手中的尾椎骨並非如他所推估的第20至第27節,而是前推到第12至第19節;由於尾椎是向後端收束,巨大的後段尾椎骨如果向前推,尺寸就「正常」了許多,這一修正,又讓地震龍的體長大幅縮水。
到了2004年,美國地質學會年會上,正式提出研究新考:「地震龍很可能只是一種體型特別大的梁龍。」,原先突破50米的誇張長度被調整到108英尺(約35公尺)的「合理」體型。
除此之外,「地震龍」這一威風凜凜的屬名也成為了無效名,被改正為梁龍屬下的一種-------「哈氏梁龍」(Diplodocus hallorum)。
----------------------
🔺真正的「最大」
↑台灣博物館土銀分館最大館藏:黃河巨龍,(Huanghetitan),模型標本全長達27米,也是當前最大恐龍系譜:大鼻龍類-巨龍型類家族裡的一員。
地震龍不僅名字走入歷史,連「最大恐龍」的寶座也重新拱手讓出------跟腕龍系出同門、「頭上有大鼻孔」的大鼻龍類-巨龍型類演化枝,再度紛紛站上「最大」榜。
在這批名單中,1993年由南美恐龍發掘大王何賽·波拿巴(José Fernando Bonaparte)發表的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以全長36.6m、重量73噸的規格,勇奪當前公認「最大恐龍」的桂冠。
↑收藏於亞特蘭大Fernbank自然史博物館的阿根廷龍化石模型,旁邊是南美最大肉食龍之一的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在前者身旁依然小巫見大巫。
-----------------------
↑Two Medicine Dinosaur Center外觀,一間小而美的博物館,周邊的荒原是北美的恐龍化石開採勝地,北美第一具嬰兒恐龍化石就是在這附近被發掘。
地震龍的傳說離我們遠去,但餘韻猶存。
若是想緬懷這短短十餘年的「超絕巨大恐龍奇跡」,可以跑一趟蒙大拿洲郊區的Bynum,在這個人口普查只有31人的非建制地區,一棟不起眼的鐵皮建築------非營利的迷你恐龍博物館:Two Medicine Dinosaur Center,座落在這片大草原之中。
在館內,依照吉列最初考證復原,全長137.5英尺(45.1公尺)的「地震龍」全身骨架模型,依然靜靜地佇立其中,隨時準備迎接遊人們夢回當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